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的十九*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緊緊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總遵循、總定位、總航標,在堅定不移抓好“八大發展戰略”“九大改革攻堅”“十*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七個走在前列”“九個強省突破”等既有工作部署基礎上,聚焦“六個一”發展思路、“六個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個著力”重點任務。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貫徹“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深入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山東現代水網,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到2025年,省級水網和市縣級水網進一步完善。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289.22億立方米以內,新增供水能力10億立方米,城鄉供水一體化率達到7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5%,非常規水利用量達到15億立方米,5級及以上河湖堤防達標率達到77%以上,水土保持率達到85%以上,納入生態流量(水量)保障重要名錄的河流湖泊一般年份基本生態流量(水量)達標率達到90%以上,國控地表水考核斷面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到69.9%,重點水利工程數字化率達到85%以上。
到2030年,山東現代水網初步建成,水資源優化配置格局進一步完善,水旱災害防御能力進一步提高,河湖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現代水網數字化、智能化監測調控水平進一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二、重點任務
根據全省自然河湖分布、水資源稟賦、國民經濟布局、現狀水利工程等情況,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以優化水資源配置體系、健全流域防洪減災體系為主線,以骨干河道和重大引調水工程為骨架,以河湖水系連通和灌排渠系為脈絡,以重點湖泊水庫為節點,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調控為手段,統籌水資源配置、水災害防治、水生態保護,兼顧通水通航,形成“一軸三環、七縱九橫、兩湖多庫”的省級水網總體格局,構建山東現代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根據全省長遠發展戰略需要,逐步擴大省級水網延伸覆蓋范圍,與市縣級水網互聯互通,形成一體化的山東現代水網。
(一)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針對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特點,聚焦發展戰略和現代化建設目標,立足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推進一批重點水源和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強雨洪資源利用,強化多水源聯合調度、水資源戰略儲備,構建完善多源互補、豐枯調劑、大中小微協調配套的供水保障體系,加強水資源調度管理,提高供水系統可靠性,增強特大干旱、持續干旱、突發水安全事件應對能力,全面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1.實施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落實“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重大水利工程論證原則,聚焦流域區域發展全局,兼顧生態、航運等用水保障,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實施跨流域跨區域重大引調水工程,加強互聯互通,加快形成戰略性輸水通道,優化水資源宏觀配置格局,增強流域間、區域間水資源調配能力和城鄉供水保障能力,促進人口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利用格局優化調整。
(1)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規劃批復前,按照可行性研究深度論證膠東輸水干線引黃濟青上節制閘宋莊分水閘段、宋莊分水閘威海八河水庫等省內線路布局;規劃批復后,按照國家部署,加快推進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規劃建設,適時啟動省內配套工程建設。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規劃批復后,協調先行實施膠東輸水干線引黃濟青上節制閘宋莊分水閘段,宋莊分水閘煙臺老嵐水庫、威海八河水庫段,宋莊分水閘官路水庫段工程。(牽頭部門:省、省發展改革委)
(2)南四湖水資源利用北調工程。新建3級提水泵站,擴挖梁濟運河及柳長河,將上級湖水北調入東平湖,與東平湖水資源統籌利用,通過省級水網向魯北、膠東半島等地區相機調水。多年平均調水量約1.5億立方米,線路長79.3公里,設計工程規模25立方米每秒,總投資16億元,由省級組建項目法人并出資建設。(牽頭部門:省、省發展改革委)
(3)沂沭河雨洪資源利用東調工程。自新建沂河下游黃山水庫開辟輸水線路,連接沭河大官莊樞紐,向日照及青島西海岸新區調水,與新建黃山水庫結合實施。設計工程規模2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調水量約2.9億立方米,總投資243億元。遠期向兩端延伸,向南連通韓莊運河,向北連通官路水庫,在淮河流域片形成閉合環形調水格局。(牽頭部門:省、省發展改革委)
2.推進重點調蓄工程建設。充分挖掘現有水源調蓄工程供水潛力,加快推進重點水源工程建設,提升水資源調蓄能力。重點推進實施煙臺老嵐、青島官路等6座大型水庫及濟南白云、菏澤魏樓等中型水庫,總投資887億元,總庫容16.6億立方米,增加蓄水量11億立方米。按照國家部署論證實施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配套調蓄水庫。
(1)南四湖退圩還湖工程。對南四湖上級湖19萬畝已退養魚塘圩埂清理整治,按照防洪、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結合采煤塌陷地治理等妥善處置疏挖土方,擴大連片水面172平方公里,增加有效庫容2.0億立方米,匡算總投資129億元。(牽頭部門:省、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自然資源廳、省)
(2)東平湖清淤增容工程。根據自然保護區管理要求,在東平湖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以外的大清河入湖口及東平湖出湖口等區域進行清淤增容,增加庫容0.5億立方米,匡算總投資10億元。(牽頭部門:省,泰安市政府落實)
(3)老嵐水庫工程。總庫容1.58億立方米,概算總投資83億元。計劃2023年10月完工。(牽頭部門:省,煙臺市政府落實)
(4)官路水庫工程。總庫容2.2億立方米,匡算總投資120億元。計劃2022年6月開工建設,工期43個月。(牽頭部門:省,配合部門:濰坊市政府,青島市政府落實)
(5)雙堠水庫工程。總庫容1.6億立方米,匡算總投資127億元。計劃2022年11月開工建設,工期36個月。(牽頭部門:省,臨沂市政府落實)
(6)黃山水庫工程。總庫容2.25億立方米,匡算總投資70億元。計劃2023年9月開工建設,工期37個月。(牽頭部門:省,臨沂市政府落實)
(7)太平水庫工程。總庫容1.2億立方米,匡算總投資108.7億元。計劃2024年5月開工建設,工期31個月。(牽頭部門:省,濟南市政府落實)
(8)長會口水庫工程。總庫容1.13億立方米,匡算總投資48億元。計劃2024年10月開工建設,工期25個月。(牽頭部門:省,威海市政府落實)
(9)新(擴)建中型水庫。新建濟南白云、馬頭山等中型水庫;擴建濟南武莊、臨沂惠民莊等水庫;新建煙臺留格、平暢河等5座地下水庫。2022年完成白云、魏樓、黃壘河、母豬河等4座水庫,開工傅疃河、魯北、劉樓、鄆巨等4座水庫;其他水庫加快前期論證,“十四五”期間全部開工建設。(牽頭部門:省,相關市政府落實)
(10)大中型水庫增容工程。“十四五”期間,實施棗莊巖馬,煙臺王屋等9座大型水庫增容;濟南楊家橫,煙臺建新等37座中型水庫增容,提升現有工程供水能力。(牽頭部門:省,相關市政府落實)
(11)新建小型水庫。“十四五”期間,論證實施濟南石灣子,東營四號(擴建)等小型水庫。(牽頭部門:省,相關市政府落實)
(12)河道攔蓄工程。“十四五”期間,論證實施濟南趙家、日照巨峰河攔蓄等河道攔蓄工程,及已列入《山東省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實施方案》的河道攔蓄工程。(牽頭部門:省,相關市政府落實)
3.完善區域水資源配置體系。統籌全省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強省級水資源配置工程與區域重要水資源配置工程的互聯互通,開展水源工程間、不同水資源配置工程間水系連通,提升區域水資源調配保障能力。完善城市供水網絡格局,改善供水水質,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形成多水源、高保障的供水格局。優化農村供水工程布局,因地制宜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提升農村供水和保障水平。
(1)區域引調水工程。“十四五”期間,論證實施濟南東部四庫連通、煙臺市水系連通等引調水工程,及已列入《山東省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實施方案》的引調水工程。(牽頭部門:省,相關市政府落實)
(2)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水源工程49處,新建和改造水廠工程121處,鋪設主管網1.6萬公里,村級管網9.6萬公里,實施村莊供水工程改造項目2萬余個。匡算總投資180.21億元。(牽頭部門:省,相關市政府落實)
(3)非常規水利用。加快推動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水處理提標,加快推動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業農村污水資源化利用。2025年年底前,城市和縣城建成區整縣(市、區)制雨污合流管網改造全部清零,60%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準IV類水,全省城市和縣城生活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5%。將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作為解決沿海地區水供應問題的重要選項,到2025年,全省海水淡化產能規模達到120萬噸/日。加強雨水利用,新建小區、城市道路、公共綠地等,配套建設雨水“滲、蓄、滯、凈、用、排”適用設施。推動非常規水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逐步提高非常規水利用比例。(牽頭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省農業農村廳、省海洋局、省)
4.加強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完善灌排骨干工程體系,深化農業水價改革,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1)灌區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十四五”期間,實施淄博馬扎子、東營王莊等11座大型引黃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實施濟南葛店、東營勝利等21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2025年以后繼續實施17處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和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牽頭部門:省,相關市政府落實)
(2)新建灌區。“十四五”期間,新建劉家道口灌區,設計灌溉面積43.8萬畝,新建干、支渠系,沿線配套管護及自動化監測、監控、計量設施等,總投資8.8億元。論證實施黃河南展寬區灌溉工程,設計灌溉面積約18.5萬畝,匡算總投資7.76億元。(牽頭部門:省,相關市政府落實)
(3)引黃涵閘改造工程。按照國家部署,積極推進黃河下游存在安全隱患或引水能力嚴重不足的引黃涵閘改造。(牽頭部門:山東黃河河務局)
(二)完善防洪減災體系。聚焦防汛薄弱環節,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實施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推進重要堤防和蓄滯洪區建設,開展山洪災害防治和重點澇區治理,構建以河道、水庫、堤防、湖泊和蓄滯洪區為架構的水旱災害防御工程體系,提高水旱災害防御能力。
1.河道泄洪能力建設。以河道堤防達標提標建設和河道整治為重點,加快骨干河道、中小河流治理,加強河道系統整治,減輕河道淤積萎*,保持河道暢通和河勢穩定,恢復河道行洪、排澇能力。新建或擴建一批排洪通道,解決洪水出路不暢問題。加強河口治理,規范入海流路,保持河口穩定暢通。對涉及重大戰略區、重要經濟區、重要城市的重點河段按照流域防洪規劃和規程規范等要求復核防洪能力,適時開展提標建設。
(1)河道治理工程。完成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加快推進徒駭河聊城段、馬頰河聊城段等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骨干河道重點河段治理;實施小沽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期間完成治理長度3280公里,其中2022年治理778公里。按照國家部署實施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提標工程、漳衛河(山東段)防洪綜合治理、金堤河治理等工程。(牽頭部門:省,相關市政府落實)
(2)東平湖洪水南排工程。疏挖八里灣泄洪閘、司垓閘閘下通道,改造司垓閘及相關橋梁、涵閘,打通東平湖洪水南排通道。2022年汛前完成河道工程,司垓閘改建由黃河主管部門組織實施。(牽頭部門:省、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山東黃河河務局)
(3)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工程。“十四五”期間,實施列入《山東省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的濟南外石河、龍灣河,淄博趙莊支流等29條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通過加固或修建護岸、清淤疏浚、修建排洪渠等措施,暢通山洪出路,減少山洪危害。(牽頭部門:省,相關市政府落實)
(4)重點澇區治理工程。完成山東省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南四湖片、沿運片邳蒼郯新片區治理工程建設。(牽頭部門:省)
2.蓄滯洪區建設。根據流域洪水出路和防洪保護要求,加快推進重要蓄滯洪區建設,為蓄滯洪區安全和有效啟用創造條件,確保蓄滯洪區遇流域大洪水時“分得進、蓄得住、退得出”,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和蓄滯洪區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1)重點蓄滯洪區建設工程。加快南四湖湖東滯洪區、恩縣洼滯洪區工程建設,2022年全部完成。(牽頭部門:省)
(2)東平湖老湖區分區運用及居民外遷工程。加高加固金山壩,新建雙向運用分洪閘,在不改變蓄滯洪區空間格局的基礎上,以金山壩為隔堤對老湖區實施分區運用。配套建設金山壩以西退水工程,改建宋金河排灌閘,擴挖戴碼河,將金山壩以西運用后的底水退入梁濟運河。為保障金山壩以西人民生命安全,將金山壩以西2.78萬居民穩妥有序外遷,尊重群眾意愿,做好統籌規劃,逐步實施到位。(牽頭部門:省、省發展改革委,配合部門:山東黃河河務局)
3.病險水庫水閘動態化除險加固。常態化開展水庫水閘等工程設施隱患排查和安全鑒定,對現*病險水庫水閘實施除險加固或降等報廢,消除工程安全隱患。建立常態化除險加固機制,對到達安全鑒定期限的水庫水閘按年度實施安全鑒定。完善管理設施和工程監測設施,確保水庫水閘防洪、興利等功能正常發揮。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應同步建成雨水情測報、大壩安全監測等設施,健全水庫安全運行監測系統。
(1)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工程。“十四五”期間,實施鵲山、玉清湖、留駕、雙廟等4座中型病險水庫及濟寧市任城區洙趙新河湖口節制閘、昌樂縣白浪河楊莊閘等74座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2022年完成165座新出險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后續新出險的及時實施除險加固。(牽頭部門:省,相關市政府落實)
(2)小型水庫雨水工情自動測報項目。實施全省小型水庫高程聯測、水位庫容曲線測繪和雨量、水位自動監測等數據和重點小型水庫增設大壩滲壓自動監測數據項目,匡算投資23.92億元,年運行維護費約0.91億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實施。實施全省一體化水庫基礎信息數據庫、數字化管理及防洪調度系統,建設投資2.56億元,由省統一組織實施,省市縣分級應用,分3個年度完成。(牽頭部門:省,配合部門:省財政廳)
4.強化水旱災害防御。細化完善防御洪水方案、超標洪水防御預案、水庫調度運用方案(計劃)、水利工程抗旱應急預案等,完善監測預報預警、水工程調度和防汛搶險技術支撐機制,做好突發水旱災害事件預警防范。探索建立流域水工程聯合調度機制,切實發揮水工程攔洪削峰、資源利用等作用。“十四五”期間,建設省水旱災害防御實訓演練基地、省級水旱災害防御物資膠東儲備庫等。(牽頭部門:省,配合部門:省應急廳)
(三)強化河湖生態系統保護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共同推進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擴大水生態產品供給,不斷改善河湖健康狀況,打造人民滿意的美麗幸福河湖。
1.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十四五”期間,實施沂蒙山泰山等區域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黃泛平原風沙片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局部水土流失集中區治理工程、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牽頭部門:省,相關市政府落實)
2.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工程。按照國家部署開展地下水超采區重新劃定工作,及時調整全省地下水超采綜合整治方案。到2025年全面壓減剩余地下水超采量,在平水年份基本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牽頭部門:省,相關市政府落實)
3.重點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
(1)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十四五”期間,實施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配套提升工程水生態修復與治理、棗莊蟠龍河(薛城大沙河)區域水生態修復與治理、峽山水庫膠東地區調蓄戰略水源地水質提升、墾利區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工程。(牽頭部門:省,相關市政府落實)
(2)重點河湖基本生態流量(水量)確定。分期分批合理確定重點河湖生態流量(水量)保障目標,將生態流量(水量)監測納入水資源監控體系。(牽頭部門:省、省 )
(3)河湖水系生態建設。開展流域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統籌調度試點,合理退減被擠占的河湖生態用水。實施重點河段生態緩沖帶建設,在黃河寬灘區、河流入河湖口因地制宜建設生態攔截溝渠、小微濕地、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等生態治理措施,2023年年底前,北大沙河、浪溪河、南大沙河、龍柳河、玉帶河、錦水河等6條黃河重要支流全部實現“一河口一濕地”布局。推進南四湖東平湖流域水生態保護,構建環湖、濱湖、濱河生態綠帶,保障河湖水系生態安全,提高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牽頭部門:省自然資源廳、省、山東黃河河務局,相關市政府落實)
4.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完成壽光市、臨沂市蘭山區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加快實施廣饒縣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計劃2022年完工;2022年實施東平縣、榮成市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計劃2023年完工。后續根據國家安排擴大試點范圍。(牽頭部門:省、省財政廳)
(四)打造數字化智慧化現代水網。按照“需求牽引、應用上、數字賦能、提升能力”的數字水利發展總要求,堅持全省“一盤棋、一體化”推進,加強水安全感知能力建設,加快水利數字化轉型,著力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智慧水利體系。加強水網數字化建設,堅持工程建設與數字化一體推進,完善水網全要素監測,提升水網調度管理智能化水平。
1.數字水利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感知能力建設,完善雨量、水位、流量、水質、墑情、水土保持等監測設施,提升水文測報、水生態監測能力,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水文站網體系。加強水文智能化服務能力建設,實施水文業務系統整合提升工程,實現水資源、水土保持、水生態信息管理評價及在線整編、水文圖集等應用深度融合。加強水庫大壩、引調水、堤防等工程安全和運行監測設施建設。所有水庫實現視頻監控全覆蓋,大中型及重點小型水庫視頻監控系統增加人工智能,實現對水位、水量等的預期判定。有潰壩和滑坡風險的水庫,在壩坡及水庫周邊山體增設位移傳感器,實現提前預警。(牽頭部門:省、省自然資源廳)
2.水利業務支撐平臺建設。建設水利綜合調度指揮平臺。數據中臺重點建設水利基礎數據庫、感知信息庫、外部信息庫三大基本數據庫,水災害防御、水資源保障、水生態保護、水工程監管、水政務協同、水公共服務六大主題數據庫,47個業務專題數據庫等;業務中臺重點建設全省水利一張圖、智算中心、數據孿生中心等;技術中臺重點建設軟硬件基礎支撐服務設施。實施水利業務網和政務云融合工程。建設水利物聯網云節點等。(牽頭部門:省、省大數據局)
3.水利一體化業務應用平臺建設。建設水災害防御、水資源保障、水生態保護、水工程監管、水政務協同、水公共服務等業務管理系統;構建南四湖、小清河、大汶河等數字流域綜合管理平臺。(牽頭部門:省、省大數據局)
4.重點水利工程示范化運行管理平臺建設。建設峽山、岸堤等37座大型水庫,位山、潘莊等65處引黃灌區,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引黃濟青、膠東調水、黃水東調等重大引調水工程的示范化運行管理平臺。(牽頭部門:省、省大數據局)
(五)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堅持量水而行、節水為重,從觀念、意識、措施等各方面把節水擺在優先位置,深入落實國家節水行動,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地區深度節水控水,健全節水機制,推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加快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1.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以維系河流湖泊等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所需基本生態用水為前提,明確重要河流主要控制斷面的基本生態流量(水量)。加快推進河湖水量分配、地下水管控指標確定等工作,確定區域地表水分水指標、地下水可開采量和水位控制指標、非常規水源利用小控制量,嚴控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明確區域用水權益,保護水生態環境。以管控指標為約束,合理規劃產業結構布局和用水規模,明確區域農業、工業、生活、河道外生態環境等水資源利用邊界線,引導各行業合理控制用水量。科學劃定水資源管理分區,制定差別化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完善超載區取水許可限批制度。加強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嚴格水資源管理實施的日常監督,建立激勵獎懲機制。(牽頭部門:省,省政府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嚴格用水強度控制。把節水作為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配置、調度的前提,嚴格指標管控、過程管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健全覆蓋主要農作物、工業產品和生活服務業的用水定額體系,建立用水定額動態修訂機制。強化用水定額在相關規劃編制、節水評價、取水許可管理、計劃用水管理、節水載體創建、節水監督等方面的約束作用。健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用水強度管控指標體系。(牽頭部門:省,省政府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加強各行業各領域節水。
(1)大力推進農業節水。因水制宜,分區推進,優化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提高農業節水水平和用水效益。在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嚴控農業用水總量,適度壓減高耗水作物,加快發展旱作農業,建立節水型農業種植模式。
(2)推進工業節水減排。完善供用水計量體系和在線監測系統,加強生產用水管理。大力推廣冷卻、洗滌、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和技術,支持企業開展節水技術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實施節水管理和改造升級,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高耗水行業節水。加快企業和園區節水及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
(3)加強城鎮節水降損。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推廣海綿城市建設模式,加強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與改造,加快城鎮供水管網改造,進一步降低供水管網漏損。推廣綠色建筑節水措施,在公共建筑和居民家庭全面推廣使用節水器具,深入推進公共領域節水。(牽頭部門:省,省政府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健全節水機制。建立健全政府引導、市場調節、社會協同的節水工作機制,激發節水內生動力。充分發揮省節約用水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完善部門會商機制。完善節水監督機制,落實節水目標責任。探索建立節水激勵機制,落實國家節水稅收政策。加快節水技術和設備研發,構建節水裝備及產品的多元化供給體系,加大節水領域自主技術和裝備的推廣應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節水項目建設和運營,推廣合同節水管理服務模式。加強節水宣傳教育,將節水納入國民素質教育和中小學教育內容,向全民普及節水知識;建立完善節水教育基地,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牽頭部門:省、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政府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推進山東現代水網高質量發展。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對保障水安全的需求,結合國家水網建設,統籌規劃省市縣三級水網建設,堅持高、高水平,推動水網安全發展、綠色發展、融合發展,健全管理體制機制,實現山東現代水網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1.推進安全發展。以水資源、防洪、水生態等風險防控為重點,健全水網工程安全防護制度,加強工程安全風險識別,建立風險排查、研判、預警、防范、處置、責任等全鏈條管控機制,確保水網工程運行安全。加強水網統一調度和水工程聯合調度,發揮水網運行整體效能,增強系統安全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制定完善水網建設和運行管理風險應急預案,防范化解突發水安全事件,及時消除安全風險隱患。(牽頭部門:省)
2.推動綠色發展。強化水資源承載力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合理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大力推動各領域節水,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水網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管理全過程,嚴格執行規劃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落實國土空間管控和“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牽頭部門:省等,省政府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統籌融合發展。推動不同層級水網的協同共享,強化省級水網與國家水網的互聯互通,有序推進市縣級水網協同融合。推進跨行業跨領域融合發展,加強水網與內河航運、交通、城市發展、能源產業布局等協同共享。結合重大引調水工程、流域綜合規劃,科學論證和有序推進水網與內河航運融合發展。(牽頭部門:省等,省政府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完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投建運營一體化的建設管理模式。在加大政府投資基礎上,支持社會資本采取股權合作、PPP等方式參與水網建設運營。推進工程化管理,探索實行工程管養分離,促進工程管理化、化、物業化。加快推進區域綜合水價改革,推行市縣主客水區域同價制度。(牽頭部門:省等,省政府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投資規模及實施安排。“十四五”期間,山東現代水網建設項目總投資3855億元。計劃完成項目投資2143億元,其中供水保障能力建設工程投資1360億元,防洪提升工程投資445億元,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投資158億元,數字水利建設投資49億元,大中型水庫移*后期扶持等投資131億元。2021年已完成項目投資405.72億元,計劃2022年完成項目投資500億元以上,2023年完成項目投資600億元以上。行動計劃實施過程中,重點項目因實施條件、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導致項目無法按期實施的,經省研究同意,可作適當調整,報省政府備案。
2022年推進實施供水保障、防洪提升、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數字水利等工程。
1.供水保障工程。
續建項目:加快煙臺老嵐水庫、濟南白云的水庫等大中型水庫及河道攔蓄工程建設,計劃完成投資75億元。
新建項目:開工建設青島官路水庫、臨沂雙堠水庫等工程,計劃完成投資216億元。
2.防洪提升工程。
續建項目:完成南四湖湖東滯洪區、恩縣洼滯洪區建設,加快淮河流域重點平原洼地沿運片邳蒼郯新片治理、秦口河濱州段治理等工程建設,計劃完成投資53億元。
新建項目:開工建設徒駭河(濟陽段)防洪治理、膠河防洪治理等工程,完成778公里中小河流治理任務,計劃完成投資118億元。
3.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
續建項目:加快廣饒縣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等,計劃完成投資1.6億元。
新建項目:實施榮成市、東平縣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完成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等年度建設任務,計劃完成投資16億元。
4.數字水利工程。
續建項目:加快山東水文設施建設、老嵐水庫水文設施工程等,計劃完成投資1.6億元。
新建項目:建設淄博市數字水利一體化平臺等,計劃完成投資0.4億元。
5.其他。其他水利建設計劃完成投資26億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統籌解決推進現代水網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深入研究重大事項,著力破解關鍵制約,嚴格落實責任主體,實行省級統籌、市負總責、縣抓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強化部門協作配合,合力推進山東現代水網建設。
(二)突出規劃*領。根據行動計劃細化制定年度實施方案,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切實發揮省級規劃戰略導向和*領約束作用,指導各市、縣區域水網規劃與省級水網規劃有機銜接,確保發展方向、目標指標、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協調統一、全面落實。
(三)強化要素保障。強化現代水網建設項目與土地、資金、環境等要素統籌和精準對接。加大各級財政對水網建設的投入力度,切實保障現代水網建設資金需求,堅持政府投入和市場化機制相結合,通過財政收入、地方政府債券、與央企合作、引入社會資本等方式,統籌解決資金問題。各級水網建設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充分銜接,預留水利基礎設施發展空間,保障現代水網建設順利實施。
(四)加強科技支撐。積極開展水網建設重大問題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運用系統論、網絡技術等理論方法,提高水網統籌規劃、系統設計、建設施工、聯合調度等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水平。加快水利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水利科研機構的科研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重大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和決策水平。